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特色小镇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出现,是2016年7月,三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》。
这份不到2000字的文件里,对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、环境、文化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框架性要求,但没有对小镇的能源生产和使用提出任何意见或规划,只是在“指导思想、原则和目标”部分指出,特色小镇要符合“绿色生态、美丽宜居”的目标。
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,特色小镇的建造者却发现,如果继续使用煤炭、石油等传统能源,“绿色生态”的要求将无法达到。因此,不少小镇不得不开始调整,并主要从两个层面入手:一是如何建立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,二是怎么样打造清洁且可持续的用能方式。
可见,新能源已经不仅是部分小镇选择的特色产业,而是有望成为绝大多数特色小镇的标配。
新能源想成为标配,还需要获得认同,特别是来自公众的认同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就要让人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因此在小镇规划中,“看得见的新能源”需要作为基本标准之一。以光伏为例,设计者可以通过呈现一些展示型的产品,比如在屋顶架设光伏、安装光伏树,给人们营造新能源无处不在的第一感受。
但与之相比,更为有效的存在感,来自于便民设施与光伏产品的巧妙结合,比如建立光伏步道、光伏廊道。老百姓既可以使用、享受到它们的功能和便利,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伏产品。
在“看得见”之外,如果想更有效地刷出存在感,还要设法让老百姓参与进来。
和手机、家电等终端消费产品不同,能源本身是看不到的。但事实上,能源也不是给别人看的,最终它是要来用的。在任何城市,我们看不到电,但却无时不刻享受着电力带来的便利。因此,通过参与让公众感受到能源的价值,同样可以为新能源加强认同感。
比如,通过能源互联网,把特色小镇的能源系统和金融相结合,就是一种公众参与模式。
在这种模式中,小镇的运营者为政府、医院等公共区域全部规划光伏板,购买和架设光伏板的费用,可以不完全由政府或者运营者支付,而通过小镇居民认购的形式来筹措。认购后,光伏购买者即成为光伏业主,他们可以通过能源互联网系统,实时监控到所购光伏的运营情况,并定期获得光伏上网而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收益。
在认购、监控、收款这一系列过程中,公众自身对新能源的体验感无疑会加强。如果通过能源互联网,加入交易和社交功能,这种参与感将更为明显。
通过交易,光伏购买者可以可以选择不同的对象,把自己所发的电量出售或者赠送。在交易中,人和人之间因为新能源而有了谈资、实现了交流。随着参与交易的人不断增加,社交功能将因此建立起来,人们对于小镇低碳、清洁功能的直观感受必然将加深。
如何挖掘,如何受益
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,小镇完全可以通过对于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,实现节能、绿色、清洁发展的目标。但当下,一些特色小镇的能源规划仍然比较盲目,原因在于,他们并不确切了解自己具备能源潜力、需要消纳的能源需求,因此在规划方面难以下手。
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,是通过数据寻找到准确挖掘并规划小镇的能源承载能力,并形成经济而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。
在这方面,电网公司或将在特色小镇的能源规划上大有可为。
以光伏数据为例,电网公司可以收集小镇附近变电站数据以及负荷数据,然后将其与屋顶数据相结合,就能分析出小镇能够安装多少光伏最合适。下一步,数据可以通过综合能源设计软件的优化和调整,做出一份以光伏为主,结合多种能源的综合设计方案。
在当前阶段,对于多数小镇来说,这种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将比100%可再生能源的方案更可行、更经济。
从成本上看,就像前文所提出的,如果仅做100%可再生能源的,技术难度相对较大,并导致投资偏高。即便可以通过众筹方式来解决初始投资问题,风险控制能力能否到位,也将影响投资人的决心。而与之相比,做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,不仅能因地制宜,还能通过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,拉低成本。
从收益上看,一旦做综合能源供应,意味着运营者不仅将完成供能一项,还要把耗能较高的供水、供热和垃圾处理等环节全部纳入统一体系中。经过总体设计,小镇的供水、排水、供热、垃圾处置将实现最低能耗,为运营者节省大量成本。同时,运营者的业务范围,也将从过去的卖电,迅速拓展到提供综合能效服务上。
上一篇:南京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50万千瓦 下一篇:如何把光伏发电从投资品打造成消费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