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分布式光伏产业的逐步成熟,国家政策的导向也从补贴驱动逐渐转向市场化交易。
这一转变意味着,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和竞争态势,而非单一的政府补贴。因此,政策调整对项目收益的影响愈发显著。
结合国家及地方最新政策文件,以下详细梳理出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的5大核心政策要点及对应的投资策略,为从业者提供一份清晰、实用的“攻略”指南。
一、入市路径与参与方式(三大路径决定收益模型)
在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,项目的入市路径与参与方式成为决定其收益模型的关键因素目前,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入市路径:
1.直接参与
要求项目具备分时计量、通信及控制系统,可直接对接电力市场这一路径适合技术条件完善、规模较大的工商业项目。通过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项目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市场电价波动调整发电策略,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。然而,直接参与市场也意味着项目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波动风险。
2.聚合参与
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虚拟电厂将分散项目“打捆“入市,降低单个项目的技术门槛。这一路径降低了单个项目的技术门槛和入市成本,适合中小型屋顶光伏项目。在聚合参与模式下,收益由聚合主体与项目业主协商分配。因此,项目方需要关注分成比例及合同条款等细节问题,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。
3.被动参与
被动参与是指项目无需进行设备改造,仅通过电网代理参与绿电交易这一路径适合自用比例低、消纳能力弱的项目。然而,由于电价由市场决定,被动参与项目的收益稳定性较低。
攻略如下:
*大型工商业项目,优先选择直接参与电力市场。利用现货市场的峰谷价差,通过优化发电时间和电量来最大化收益。同时,建议项目方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,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,降低市场风险。
*中小项目可以联合虚拟电厂或聚合商入市,以降低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。同时,项目方应加强与聚合主体的沟通和合作,共同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和市场策略。
*自用比例高的项目可锁定长期购电协议(PPA)来对冲价格波动。通过与电力用户签订长期合同,项目方可以确保在一定期限内获得稳定的电费收入。
二、上网模式调整(6MW分界线与余电上网限制)
2025年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》明确:
6MW以上工商业项目,原则上需”全额自发自用”,仅在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允许余电上网。余电电价按现货市场实时价格结算,通常低于原标杆电价,导致综合电价下行。
*6MW以下项目,仍可选择“自发自用+余电上网”,但项目方需承担一系列新增费用(如系统备用费、交叉补贴等),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。
攻略如下:
避开红区:全国已有450多个市县被划为“红区”(电网承载力饱和区域),暂停新增分布式光伏备案。
因此,在投资前,项目方需查询目标区域的电网消纳能力,优先选择电网承载力较强的“绿区“进行投资。
*聚焦小微工商业:6MW以下项目竞争加剧,项目方需挖掘自用比例高、用电稳定的轻工业或冷链
仓储等场景。
这些场景通常具有稳定的电力需求和较高的电价水平,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收益水平
三、新增费用与成本压力(四类费用侵蚀利润)
随着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的推进,新规要求分布式光伏与传统电源“公平承担责任”
项目方新增以下费用:
1.政府性基金“及附加(如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)
2.系统备用费(保障电网备用容量);
3.政策性交叉补贴(平衡工商业与居民电价差异);
4.辅助服务费用(如调峰调频成本)。
以山东为例,2025年新并网分布式光伏需按15%电量比例参与市场交易并承担费用,进一步拉低净收益。
攻略如下:
*缩短投资周期:将资产评估周期从20年缩短至15年以内,加速资金回笼(如“3.5年送电站“模式,业主免费获电站后享长期收益)
*需压压缩非技术成本:与屋顶业主进行友好协商或采用其他方式降低成本,如屋顶租金、居间费降至0.1-0.2元/瓦,避免高额中间成本。
四、技术要求升级(四可"要求与数字化改造)
新规明确分布式光伏需满足“可观、可测、可调、可控”(四可)
具体要求包括:
*功率预测:上传率与准确率需达电网考核标准;
*分时计量:实现15分钟级数据采集;
远程调控:支持电网调度指令响应,
未达标项目可能被限制发电或罚款,倒逼投资方加装智能电表、储能系统或虚拟电厂接口,增加了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。
攻略如下:
*绑定技术服务商:项目方与具备功率预测、微电网设计能力的企业合作,分摊技改成本;
*布局虚拟电厂: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需求响应,参与虚拟电厂运营,获取调峰补偿收益。
五、商业模式创新(从“规模为王"到“价值为王”)
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,项目方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点以提升项目的价值。
1.隔墙售电受限:第三方投资的项目需与用电方为同一法人,限制跨主体交易。项目方需要更加注重与用电方的合作和共赢关系。
2.源网荷储一体化:仅试点区域允许,需配套储能并承担偏差考核,但项目方可以获得更高的消纳优先级和更多的政策支持。
3.绿证交易:分布式光伏可核发绿证,通过绿证交易获得额外的绿电溢价收入(约0.03-0.05元度)增厚收益,提升项目的价值。
攻略如下:
*聚焦园区内循环:在工业园、数据中心等场景开发“自发自用+储能“项目,规避隔墙售电限制;
*绿证捆绑销售:与高耗能企业(如电解铝、数据中心)签订长期绿电协议,将绿证与电力产品捆绑销售并锁定溢价。
六、总结:“危”与“机”(2025年分布式光伏)
政策收紧与成本上升倒逼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
投资者需紧盯三大方向
1.区域选择:避开红区,聚焦消纳能力强的中西部及新兴市场,提升项目的收益水平:
2.技术适配:满足“四可”要求,并进行数字化改造,提升项目可控性和竞争力;
3.模式创新:通过绿证、虚拟电厂等工具,挖掘增量收益,提升项目的整体价值。
综上所述,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,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。同时,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。
※ 政策全文及地方细则可参考国家能源局官网及各省发改委文件,实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。
上一篇:黄河---沙特1.4GW光伏项目进入执行阶段 下一篇:2025年1月绿电交易概况